一两句插科打诨的玩笑话,不仅缓解了尴尬的气氛,也帮助了好友解围。
后来,他们会经常在一起打球组局,聊天吃饭。
陈龙到外地演戏,会特意买些好吃的面包,带回上海送给胡歌吃。
朋友间的惦念,在于乐于分享。
羁绊的脉络,在两个“戏搭子”之间,初次建立。
二、戏里戏外,再遇的好朋友
都说聪明的好演员,会爱惜自己的羽毛,只在影视剧中诠释角色,不在生活中打扰观众。
胡歌与陈龙,恰是如此。
除了拍戏之外,他们很少参加综艺。
再次与观众见面,二人已经是《琅琊榜》里的梅长苏和蒙大统领。
在剧里,他们是多年未曾谋面的诚挚故人;在生活中,他们亦是好久未搭戏的友人。
戏里戏外,都是再遇的好朋友。
从《琅琊榜》到《猎场》,再到《攀登者》,两人的合作越来越频繁,情义也愈加深厚。
可还是改不了,当初的幼稚模样。
《攀登者》里有一场戏,胡歌和陈龙饰演的角色要用工具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表演时,台词已经说完,但是导演没喊卡。
胡歌眼轱辘一转,恶作剧的小心思起来,假装还在戏中人物,故意问陈龙:“这个工具怎么用?”
陈龙当然不知道,但想着导演没喊卡,硬着头皮接话,“放在珠峰顶上就可以。”
胡歌憋笑,继续不依不饶问他到底要怎么用,直到两人眼神交汇,读懂了对方的小九九,于是再也忍不住放声大笑。
之后陈龙追着胡歌后面,轮出一顿旋风拳,以报此仇。
初见的单纯,刻进骨子里,他们坦然接纳并包容对方的幼稚模样。
就像是接纳住在自己心里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子。
三、岁至不惑,携手的铁兄弟
人到了一定年纪,逐渐会有社会责任感,经历过车祸,看破生死的胡歌,更是如此。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如果老天让我活下来的意义,仅只是再红一次,好像不对吧。”
于是他开始投身公益事业。
在流量小生们频繁穿梭在古偶剧里无法自拔,流量艺人沉沦在综艺节目遗忘自我的时候。
他到青藏公路捡垃圾,到偏远农村保护传统文化,到人迹罕至的大山资助贫困学生......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2024年,陈龙加入队伍,一部名为《一路前行》公益纪录片搬上荧幕。
他们实地参与到诸多公益环保中,进行了一场绿色低碳的全媒体行动。
在纪录片里,冤种兄弟的头衔牢牢捆住。
1.铲牛粪,“玩”牛粪
两人不怕脏和累,不顾形象包袱,徒手薅牛粪,制作燃料。
陈龙用搞完牛粪的手,随便冲洗一下就去擦脸,还说“有一股草药的芬芳。”
2.啃玉米,喂玉米
兄弟两个在玉米地里,陈龙掰下一颗生玉米就啃,啃完递给胡歌,后者也不嫌弃,接过来继续啃。
观众们被逗笑,都说像极了小时候一瓶可乐几个小伙伴,一人一口分享的模样。
3.自卖自夸,“龙”氏地三鲜
在沙漠农场里,陈龙担任大厨,为众人制作了一道加牛奶的“龙”氏地三鲜。
上桌后,他自己尝了一口,仿佛被自己的佳肴惊艳到,忍不住发出“喔唷”一声,“我自己做的不好说,你们吃吧!”
胡歌立刻夹起一块土豆,在旁边帮腔,惊艳感慨:“哦!”
一个自卖自夸,一个打圆场,这样的“美食”节目,搞笑又真实。
俗话说,人生三大幸事:遇良师,得良友,拥良伴。
能在不惑之年,相约良友,共同完成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实属人生快事。
四、志同道合的本质,是趣味相投
志同道合的人,必定有相投的趣味。
在娱乐圈里,胡歌和陈龙属于脚踏实地的那一类。
他们都把演员视为自己的职业,而不是一个捞金的身份。
对演员二字,他们也有着相同的理解:演员应该像水一样,变换无形,充满可塑性。
因此会去仔细的琢磨每一个角色,去用心的诠释每一个人物。
生活里则都大大咧咧,不纠结细节。
在社交平台里,两人自拍经常也是胡茬拉杂,邋里邋遢,不在意表面的形象,只在意眼下手中的事情。
陈龙在疫情期间,主动担任志愿者,服务大众;胡歌则时常消失,去清扫高速路的垃圾。
历经了人情冷暖,岁月冲刷,方才明白:三两知心好友,胜过万千点头之交。
他们俩人的友情,实在让人羡慕。
谁会不希望,自己在中年时,来能有那么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