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6年1月,其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北京林业大学政治课教研组,历经马列主义教研组、马列教研室、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各发展阶段。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任务。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二级学科。2016年获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是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个教研室,是北京市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第一、二届会长、秘书长单位,第三届荣誉会长、副会长单位。拥有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讲师5人,50岁以下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党支部5个,其中教工党支部3个,研究生党支部2个。共有教师党员30人,党员比例为90.9%;学生9人,党员比例为32.1%。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积极发挥党建主体责任,以高标准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增强学院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将凝心聚力,团结一致,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奋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有关精神及校党委的部署,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自身的办学方向和定位,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目标,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服务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部分 主要做法
一、夯实党建基础,推进学院各项工作高效稳健运行
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师生员工群策群力,在初创阶段完成大量基础性、开创性工作,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组织机构不断健全
成立伊始,学院相继完成党、政、工、学生组织机构建立。组建二级党委中心组,成立4个党支部,配齐配强支部委员;民主选举产生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届工会委员会和教代会执委会;选举产生首届团总支委员会、研究生会;成立了班委会、学生团支部等各类学生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研习社”学生理论社团。
(二)党建主体责任加强
建立健全两级党政组织体系,选优配强负责人,强化了党的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探索了多维学习模式,提升理论水平,强化政治引领。
(三)制度建设不断强化
学院树立“制度治院”建设目标,分类建立党建、教学、科研、管理及学生工作等各项任务清单,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间等。一年来,学院制定发布“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党务院务公开规定等制度20余项,党建制度近30项,使各项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四)学院文化初见成效
学院牌匾和办公室门牌标识醒目、院旗设计制作完毕、院徽设计进入修改阶段。新媒体建设进展迅速,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均已运行。同时,还创办了《党建学习时报》《思政课月报》,精选原滋原味的学习资料和文献,通过线上和线下及时向院内外师生推送,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展示作用。
二、突出学院特色,增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力度
(一)党建引领,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理论水平
1.理论学习提素养。学院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启动“系统培训、专家导学、集体研学、学术研讨、主题宣讲、实践研修、科研助学”七类学习模式,并通过“三讲”的形式,即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专家学者讲党课、普通党员讲党课,示范引领全院教职工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等。一年来,共面向全院师生讲授专题党课30余次,这些高水平的辅导讲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有力提升了师生的理论素养、开阔了视野。
2.实践研修强基础。学院精心策划研修内容,强调“两个并重”,即学理论与强党性并重,实践研修与提升能力并重。建立了“教育部和北京市-学校-学院”三级培训体系,每年安排全体教师参加校内外教育培训和实践研修,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夯实理论基础。2016年以来,学院与江西干部学院、福建古田红色培训基地、深圳全国人大深圳培训基地联合主办了“理想信念教育”“见证改革成果、增强道路自信”3期暑期专题研修班,50余人次教师参加培训,2位教工党支部书记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增强了研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课题研究促党建。一年来,学院承担了北京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教师党支部发挥作用机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党建重点难点项目支持计划“院党委(党总支)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工作机制研究”。2017年,学院获批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厘清高校党建工作难点重点,有效促进学院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
(二)理论宣讲,彰显思政教育的责任与担当
2016年,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组建了由4个教研室、28名思政课专职教师组成的思政课教师宣讲团,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总体要求,深入到全校各基层党支部以及各种讲堂、论坛、会议开展宣讲。一年来,宣讲团始终紧扣中央精神和时政热点,结合师生思想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从2016年上半年的“‘两学一做’暨庆祝建党95周年”28个党课选题,2016年下半年的“‘两学一做’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36个党课选题,2017年上半年推出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党的建设与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绿色发展特色”4大模块、61个党课选题,到2017年下半年,增设46个“十九大精神”党课选题,宣讲主题更加丰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宣讲团已面向校内外讲授各类党课140余次,覆盖人数逾万人次,对促进我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示范引领,扩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
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和示范性,学院围绕弘扬雷锋精神、当代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4次专题研讨,15位思政教师作了专题发言。这些专题研讨时机契合,主旨鲜明,易于引发师生的思想共鸣,为探索党建和思想教育新途径作出有益尝试。
(四)共建共享,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辐射性
一年来,学院与京郊村镇、学校职能部门、兄弟院(系)等4个单位(部门)开展共建,拓展了党建工作平台。学院与昌平区北七家镇建立首个党建共建暨实习实践基地,与昌平南口镇居庸关村建立党建共建基地,教工第二党支部与园林学院旅游美术办公室党支部、人事处党支部开展共建,发挥专业特长,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讲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展党的政策解读,将党建和思政工作有效延伸、落实落细。
三、深化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一)提升软实力,学科建设步入快车道
1.学校调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全面加强“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党政领导果断削减了一个其他专业一级学科点,调整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于2016年9月得到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4个与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应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为学院发展及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成功获批两个重要平台。即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依托这两个平台,学院将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的目标有机统一,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并开展了多项研究,构建有效支撑思政课建设的学科体系。2017年,学院申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中心通过党委常委会,申报的绿色发展与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研究中心、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进入审核阶段。此外,由党委书记王洪元同志牵头申报的“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获批,为探索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和可供示范的经验提供重要基础。
3.成立学院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2017年6月,成立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聘请6位知名专家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理论专家在课程建设、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助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二)拓宽主渠道,教育教学提高实效性
学院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依据,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1.推进教学体系创新。开设《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生态文明》“名家领读经典”校级思政课。建立以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必修课为主干、以“名家领读经典”系列课程为有益补充的思政课教学体系,让“有意义”的思政课变得更加“有意思”。
2.推进“微格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实现思政课一线专职教师课程随堂录像全覆盖,为教师自我诊断等后续提升工程奠定扎实基础。探索了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中班教学、小班研讨、雨课堂等改革模式。微格教学经验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3.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编制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推动形成学校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增强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实效。
4.推进以赛促教机制改革。开展我校首届思政课教师“教学能手”评选,形成以赛促教的教学能力提升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推进集体备课制度。严格两周一次“集体备课”制度,制定《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定》,重点解决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突出创新性
1.师资基础好。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专职27人。在专职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讲师5人,45岁以下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国内知名院校、研究院所的博士学位。一年来,新增教授1人,副教授3人,补充师资2人,副高职占比达到81.5%。学院制定了《新进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实施办法》,正在研究制定《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任职标准》和《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建立我校特聘教授、兼职教师资源库。
2.教学有提升。学院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特级教师3名,家骐云龙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1名,新任硕士生指导教师2名,北京林业大学本科课程优秀教案二等奖2名,入选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论文集征文6篇,北京林业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教学基本功组织奖1项。1名教师获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提升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思政课教学效果取得实质性提升,学生评教成绩从2016年学院成立之初的87.23,提高到2017年春季学期的90.01,比全校所有课程学生评教平均分提高了1.23分。
3.科研有突破。一年来,学院共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扬帆资助计划”专项课题1项,2017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3项,2018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3项,2016年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课题立项3项,2017年中央部门预算林业科技项目—林业软科学项目1项,北京林业大学重大科研成果培育项目2项,北京林业大学教改项目6项。
四、突出重点工作,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
(一)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教育部、北京市、农林院校等举办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培训。十九大后,10余名教师在北京、湖南等地参加培训。
(二)以“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院邀请了曾为中央政治局讲课的清华大学马院戴木才教授、陈奕捷等专家来校做十九大精神系列讲座,以此为平台开展集体学习。
(三)以“动起来”的方式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10月20日,学院举办“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学,助推青年学生成长”师生座谈会;10月26日、11月10日,学院分别与教务处、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召开专题会,共同研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工作;10月20日,教工二党支部召开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研讨式党课;10月27日,教工三党支部举行学习十九大精神党课试讲。各教研室、各支部通过集体备课、试讲等多种方式,聚焦十九大精神,研讨“进什么、怎么进”的有效路径。
(四)以“讲起来”的方式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方位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在理论讲授环节,用1学时讲授党的十九大报告基本内容、理论内涵、基本逻辑、精神实质;使用视频切入十九大开幕式内容、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结合实际,谈谈我心目中的十九大”主题演讲、多微实践,促进学生主动了解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达到进课堂的教学目标。
五、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稳中求新
学院研究生培养和思政工作紧密围绕“政治坚定、本领过硬、忠诚可靠,又红又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统筹并启动了研究生素质提升工程,学生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研究生“双百”奖学金;5人获得北京高校经典著作学术征文奖,学校因此获得组织奖。在校级评选中,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1名指导老师获得暑期社会实践北京市优秀个人,6人次获得优秀团支书、优秀团干部、优秀宣传委员、优秀组织委员、优秀团员等称号;1人获得学校“优秀研究生”称号;2人获得学校“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共19人次、60%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和荣誉,获得各项奖学金和院级奖励的人数实现100%全覆盖。
第二部分 主要经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一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贵在创新、重在实践,不断探索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新平台,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我们认为强化基层党建,应抓住“五个环节”,坚持“五好标准”。
一、抓住“关键少数”,建设好的领导班子。学院坚持“四个走在前”,即二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研讨走在前,领导讲党课走在前,真学深学原文原著走在前,联系支部走在前。院长、书记每学期为师生讲授党课和思政课,从研读党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汲取理论深邃、谋篇布局的思想和方法,运用望远镜、放大镜和显微镜破解发展的难点重点。
二、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好的工作机制。完善查找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在补齐学院建设短板上持续发力。建立了以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代会为核心的学院决策运行机制,重要事项决策民主、公开、透明。建立微信公众号、党建学习时报等信息发布共享平台。
三、抓实基层支部,培养好的教师队伍。按照“双带头人”选齐配强支部书记;按照“一支部一方案”加强支部建设;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意识,将支部纳入“三重一大”决策主体,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人才培养质量关,让支部吹响“集结号”、用好“处方权”。
四、强化教育引导,发挥好的示范作用。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典型引路,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开展“四个一”活动,建立主讲党课制度、支部缺勤补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引导党员在“学”中筑牢思想根基,在“做”中彰显先锋本色。教师第一党支部牵头与昌平居庸关村、北七家镇开展支部共建,建设服务型党支部;教师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学术研究、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举办“五大发展理念”“社会思潮”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聚焦回应师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生成立了马研社,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融合。
五、坚持立德树人,产生好的育人效果。“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共产党员就是奉献者的接力。10月31日,我校启动了“烛光工程”,以“双导师”为切入点,以学生党支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双载体”,选聘14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较高党性修养、理论功底扎实的思政课教师担任理论导师,与14个试点党支部一对一对接,通过实施“思想政治引领工程”、 “改革创新提升工程”和“特色工作支持工程”,让青年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实践”,让思政课教师“走出课堂,走进学生”。学院每学期选配优秀教师担任青马班、树人学校、学生党支部、理论社团等理论导师,在“零距离”指导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进入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认真落实中央、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精神和学校党委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把“教学立院、学科强院、制度治院、文化兴院”办学思路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努力以优异的成绩为我校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azjh)
Copyright © 2005- 2013 北京林业大学新闻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邮政编码:100083
总编:孙信丽   副总编:李香云 倪潇潇 林龙圳  编辑:高大为 李佳 邢海涛 沈静 王燕俊 朱天磊   管理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