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建思想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三大建设”的传统,创新21世纪初党的建设的“五大建设”的理念,形成新时代“5+2”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思维理念从“小党建”的格局扩展到“大党建”的宏大设计,无论是曲折中的发展还是理性地把握无产阶级政党治理的规律,其生成的逻辑机理都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和方法。
(一)从“三大建设”到“5+2”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这一路线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执政的党,在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基本承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好的经验和做法,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按照毛泽东党建思想“三大建设”的构成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基本沿袭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首要地位,1950年到1954年,根据当时党内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为了提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克服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思想,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对少数贪污腐化、政治上堕落颓废、违法违纪的党员进行教育和处理,更广泛地密切联系群众,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党整风,其效果比较明显: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扫除了“思想上的灰尘”。组织建设上,1951年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分析党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和通过“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的八项标准,提出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新党员的问题。1957年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旨在使党内达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突出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随后贯穿到包括党的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中。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系统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这为党的建设的制度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党的建设包含的内容上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框架中来,使传统的“三大建设”党建框架演变为“四大建设”党建格局,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并在党内法规体系方面进行设计与实施。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在党的建设部分增加了“反腐倡廉建设”,形成新时期“五大建设”党建布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其党建体系基本定型。
新时代以来,面对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党内风气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增多,党内治理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的现实党情,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的建设虚化、弱化、淡化、边缘化、“党不管党”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路,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重要论断,“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形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五大建设”加“制度建设贯穿、反腐败斗争推进”的“5+2”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新框架。
(二)历史演进中党建理念的新发展
1.党的建设领域各个方面的丰富和发展
“三大建设”:历史继承中赋予新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传统的党的建设的内容包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三大建设,或者加上理论学习。亦即在执政党建设领域,为了加强党的领导而进行党的建设,思之所及,在党自身建设方面,主要从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党员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任用等环节搞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检查以衡量其作风情况等。在遵循党的建设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这一时期还强调了党员的质量建设、尤其提到要提高党员的标准,较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有了新的内容,也是适应大量具有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人进入党内后教育和纯洁党的队伍的现实需要。
“五大建设”:构建新时期党建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对于制度建设的思索,党的建设领域的理论学者和探索中的实践者逐渐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邓小平强调了党的领导和党的权威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党的领导,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提倡不起来;没有党的领导,真正又红又专、特别是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队伍也建立不起来”。“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中央要有权威。”1994年,党中央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专门研究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随后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维护中央权威的重要性,“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是极端重要的。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等等,必须统一,各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绝不能各行其是”。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执政能力方面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反腐败领域惩防体系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方面都增加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五大建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党的建设实践中的运用,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5+2”总体布局:新时代党建新内容。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党的建设的理念和观点: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理想信念是“钙”,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对贪腐的“零容忍”等等,这些党的建设新思想和方法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的第八个明确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性特征,用三个“最”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实践性和时代发展性。在“十四个坚持”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十四个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基于这些阐述,我们可以厘清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大党建”的基本内涵:在“5+2”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强调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行顶层设计,并把其上升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维护中央权威,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政治纪律,是绝对不能违反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引导干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关键少数人”的治理入手,把《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作为“先手棋”,从顶层设计入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现有制度规范进行梳理,该修订的修订,该补充的补充,该新建的新建,让党内政治生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党中央在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制度、党的监督保障制度方面出台一系列法规,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统领、涵盖“准则”“条例”“规则”“细则”“办法”“规定”诸类别的制度体系。在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坚持强基固本,《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施行,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从加强顶层设计到重视基层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大党建”鲜明的印记。
(作者单位: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