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地区
编辑
华人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称“好兄弟”)。在某些农村地区保留较多祭祀土地神或田神、祈求丰收的习俗。
台湾
编辑
主条目:台湾中元法会
在台湾,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无论政府机关、公司行号、社区住宅、神坛庙宇,都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尾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好兄弟(台湾闽南人对游荡鬼魂的尊称),并祈求全年的平安顺利。其中,起源于1855年的鸡笼中元祭,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民俗祭典之一,也是第一个被指定为“重要民俗”类国家文化资产的节庆。[26]
香港
编辑
主条目:香港盂兰胜会
香港人通常称这节日为盂兰节。各区于七月皆有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地区
编辑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27]。
作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歌台表演常因过于喧哗遭到部分周围居民的投诉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现的一些桥段如爱说黄色笑话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28]。但这几年马来西亚庆赞中元理事会已经禁止表演歌手穿着暴露的服装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产生误会与摩擦。[29]
日本
编辑
主条目:御盆节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御盆”(日语:お盆/おぼん Obon */?),为盂兰盆会的简称。传统庆祝时间在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间,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地区自农历七月十五直接改为公历7月15日,另一些则改为格里历8月15日,以较接近农历原来的日子。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华人的清明节。
朝鲜半岛
编辑
主条目:朝鲜中元节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民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越南
编辑
越南盂兰盆节除了祭祖、普渡之外,还有感谢母亲、对母亲表达孝心的意义,这是人们仿效目连救母故事中目犍连对母亲尽孝的精神,因此这天也是越南传统的母亲节。这天人们会一家团聚,一起表达对母亲的敬爱。日间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团聚,体现越南传统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精神。晚上则祭祀孤魂野鬼,并且会放水灯。这天人们会茹素,各佛寺也会举行普渡仪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会到寺院听僧人讲法,父母健在者会在胸前别上红花,父母已去世者则别上白花[30][31][32][33]。
琉球
编辑
主条目:琉球御中元
琉球的中元节有迎弥勒(弥勒迎け)的祭礼,琉球人将弥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龙宫信仰(ニライカナイ)之中,在迎弥勒的祭礼中祈祷丰收。在传统弥勒节迎弥勒祭礼上,人们戴着布袋和尚的面具,唱着民谣《赤田首里殿内》,期待弥勒的“世果报”(太平盛世)的到来。弥勒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六举行,现在改为最接近农历七月十六日的那个星期天举行。
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会跳一种称为哎萨的舞蹈,现时这种舞蹈已传播至整个冲绳本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