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绿色要闻

学校举办本科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创新论坛

发表时间:(2017-12-29)

    绿色新闻网报道  12月26日、12月28日,学校举办主题为“创新教育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本科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创新论坛。旨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挖掘专业特色优势,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论坛由教务处主办,副校长骆有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教学单位书记、院长、教学副院长、副书记、各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等400余人参会。

 

 

 

  会上,副校长骆有庆做了题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报告。报告首先对《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及《北京林业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进行了解读和说明,同时对“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几个教育学概念进行了深入阐释。骆有庆副校长在报告中指出,现代型教学的内涵是融合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他说,传统式的教学是教师主动“灌输式”地教,学生被动“接受式”地学,导致课堂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积极性不高。骆校长结合自己多年对本科教学的思考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详细解析了当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分享了自己课堂进行翻转式教学的切身体会。他说,我校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包括2010年发起创建了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协调办公室挂靠在我校,2014年发起创建了“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2016年全国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在我校成立,主持开发6门亚太森林网络组织林业慕课(MOOC),建设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并投入使用高标准网络课程制作中心,构建了智能高清广播级数字录播系统,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慕课(MOOC)基本规范等。同时,雨课堂等课堂管理软件已普及应用,多位教师积极开展翻转式课堂教学,成效显著。报告还对慕课(MOOC)的定位及建设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他说,慕课(MOOC)不是万能的,慕课(MOOC)的建设及应用要因地制宜、理性判断,要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类别、课程内容来判断是否适合慕课(MOOC)。他认为,教学管理变革是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的关键,在线教育发展要经历共识、共建、共享、共认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是逐级递升的关系,推进难度也会逐阶段增加。他还对学校雨课堂、翻转课堂、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骆有庆副校长最后强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我校本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要将教学能力视为立业之本,自信之基,要与时俱进,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论坛由教务处处长黄国华主持。他提到,新的时代学校将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把办学的目标、工作努力的方向,牢牢地聚焦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上。他说,按照学校工作安排,学校将于2018年1月召开第十一次教学工作会,此次论坛,是教学工作会的热身,希望能够起到“创新理念、解放思想”的作用。

 

 

  校团委书记辛永全做了题为“红绿相映 全面发展---书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奋进之笔”的报告。报告认为大学职能的调适、规模和量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教育功能和高校与社会的分界的变化需要给予更多关怀。辛永全说,在对教育哲学基础、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参与理论的透视中,学校团委创新凝练出“红绿相映,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红是育人基色,绿是育人特色,“红”代表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绿”代表了我校学科专业的办学要求,致力培养兼具“红色思想”和“绿色情怀”的青年学生,致力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育人理念指引下,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四位一体”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二课堂育人平台;二课堂素质教育工作按照“六大工程”,形成了“四个体系”,呈现出课程化、项目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四化”特点,取得了一系列值得骄傲的成绩。他说,下一步学校团委将围绕“学生本位”,看变化的幅度、满足的程度,正视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进一步将二课堂成绩单打造成学生的“第二简历”和大学“第二毕业证书”。

 

 

  园林学院教学副院长郑曦教授作了题为《美丽中国建设引领下风景园林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报告从悠久历史积淀与传承的学科综合实力、国内一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科学合理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1+3+X”风景园林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先进齐全的风景园林教学资源、规范科学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等六大方面系统解读66年来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实践。报告基于美丽中国建设引领下风景园林面临的新背景、新协作、新技术和新产业等问题,提出未来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将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继续深化改革、强调需求、重视实践、引领一流,重点开展基于风景园林学一流学科建设和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时代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和人才培养新要求研究,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以教育部新工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载体,依托梁希实验班,探索风景园林新工科精英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继续开展多学科协同式教学组织和模块化工程类课程学分体系实践;继续深化风景园林新工科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建设。报告最后指出,在以十九大精神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为引领,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指导,风景园林的本科人次培养也需要更大、更积极的创新,以在传承中呈现新的气象与新的特点。

 

 

  林学院贾黎明教授以“树林学情怀,教学林务林”为题,介绍了他在林学、水保、城市林业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中所取得的经验。报告以《森林培育学》课为例,介绍了如何以己之爱感染学生,树立他们林学情怀。他认为,一门课程讲授要有仪式感。开课语中,通过向学生展示自己拍到的祖国大江南北森林之美,引出我国脆弱生态建设和保护、林产品和森林休闲游憩需求赋予林人的责任,让学生们领悟“别人的旅游地,是我们的工作地,我们学习着、工作着并快乐着”。课程中,以课间“5分钟林思考”和“山水林人微信公众号”,肯定和培养学生的林学情怀,培养他们对林学“爱的持续”。他的几篇文章《花香与林学情怀》、《山野,生命璀璨》和《森林自然教育之八大感知》让与会人员为之感动。结课语中,他勉励学生要做“林中痴人”,课程在“与山结缘、与水结缘、与林结缘、绿化荒山、美化江河、压住沙霾、创造宜居、建造家园、提质增量、保障资源、创造绿品、迎取美丽、遭遇感动”中结课,让学生对林“激情澎湃”。贾黎明教授从“怎么学”、“怎么教”、“怎么研”三方面交流了体会,并为学生解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方略,帮助学生坚务林初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王毅力教授以“新时代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思考--从工程教育认证实践到践行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进行了报告。报告分别总结了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以及“新工科”的内涵与三步走战略、华盛顿协议的内涵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理论体系和实施标准。在此基础上,报告回顾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工作历程,分享了认证理念践行的感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实践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现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是保障OBE理念成功推进的保障。报告指出,教师充分践行“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范式将是OBE理念推进的最后一公里。立足新时代,报告明确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新任务是基于OBE理念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国家战略需求的当代环境工程师,实现该任务的工作思路是“总结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推进OBE教育理念,践行持续改进机制,融入新工科建设,在专业建设工作的新征程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逐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持续改进以及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孕育”等重点工作。最后,王毅力教授指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以“格山格水,致知致理”的精神理念引导本科教学工作,在专业建设的新征程上“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课题总负责人、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习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以 “全球化时代的学习革命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做了论坛报告。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十九大报告为引子,从人的生活和公共政策两个层面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和创新型竞争的角度阐述了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动力来源。报告指出,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存着诸如“学生学习准备不足、教育投入未达及教学、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低下、教师教学技能不足与缺乏激励”等学习危机,这要求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教育)质量评价,即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可显现的证据为基础,以教育成果极其持续效用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此,报告介绍了“突出以学(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表现学生学习与发展曲折过程”的学情调查,通过数据打开学生学习过程的黑箱,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学生层面的证据支撑,从生师互动、教学共同体、教育公平三个方面分别以加强生师互动,激发学习投入;加强教师合作,提高教学水平;关于特殊群体(第一代大学生),促进教育公平为例,阐释了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促进教师发展的教育教学变革。最后,史静寰教授指出现代大学要做好十字路口处的艰难抉择,做好准备,迎接全球化时代的学习革命。

 

 

  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工业大学蒋宗礼教授作了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论坛特邀报告。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基本理念的滞后,人才培养标准的缺失,质量意识的淡薄,面向学科办专业、面向知识传授教学等正在影响着我们快速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阻碍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社会更高水平的人才。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强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育观念的落实。蒋宗礼教授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从本科教育的定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本科教学的引导探索及新理念下的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他说,国际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引导教育观念的更新,系统地规划培养方案,使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置于系统规划的体系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作了题为“两山”理论视角下经济管理学院绿色管理教育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报告。报告在阐述 “两山”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从理论上看,“两山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从实践上看,“两山论”是当代中国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本质体现;从理念本身的价值上看,“两山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山”理论的视角,报告认为把绿色经济和发展意识的塑造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核心要素,是绿色经济思想向绿色经济管理实践转化的关键,开展绿色管理教育是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报告从绿色管理教育的“目标、导向、活动和支撑条件”四个方面介绍了经济管理学院绿色管理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教育实践及成效。报告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以提高绿色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经济管理学院绿色管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思路。

 

 

  水土保持学院院长张志强教授以“服务需求,行业引领,特色发展,培育一流人才”为主题进行了报告。报告指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学院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以“水土保持”命名的学院,学院兼有农(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工(土木工程)三个学科专业。学院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强化三个专业交叉融合,按照服务需求、行业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发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土木工程)的思路培育一流人才。报告以“顶天立地”培育人才的思路,从分析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和国家人才战略需求出发,定位三个专业现状、明晰专业发展问题、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践行人才培养举措,并最终落实到课程体系修订中。报告分享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全球化、分类培养模式和“1调整+2强化+3分类+4提高”的人才培养举措,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精细化地理大数据为特色的复合创新型培养模式和“4321”人才培养举措,土木工程专业满足工程认证的生态土木型的培养模式和“4新” 人才培养举措。张志强教授指出,水土保持学院将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三个专业的交叉融合,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建设与管理,深入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燃、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一流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尽的力量。

 

 

  最后,副校长骆有庆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首先感谢积极参会的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教学单位书记、院长、教学副院长、副书记、各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他说,此次论坛作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一次教学工作会的热身,取得了预期效果,论坛内容安排很好,报告既有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知名专家,也有各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及教学一线教授。两天的论坛组织有序、衔接较好,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他要求,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论坛精神的学习与领会,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专家报告,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据悉,此次论坛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所举办的一场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题论坛。目的是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有效落实学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此次论坛作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一次教学工作会前瞻论坛,起到了“理念先行、思想引领”的效果,促进了各部门、各教学单位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开展大讨论。通过此次论坛让大家更加关心本科人才培养,知晓本科教育教学的前沿形势与与最新政策,引起各有关部门、各学院和广大教师思想上的共鸣,为学校即将全面开展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做好引导与辅垫。(A19)

来源:教务处          作者:教务处          浏览次数: